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1年获批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获批“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并取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2024年分别入选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科定位:面向环境生态科技发展前沿,服务辽宁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战略重大需求,聚焦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强化水土环境治理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特色鲜明的省内一流学科。
学科优势特色:围绕污染场地原位修复与生物修复技术研发,创建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个省级科技平台。持续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污染土壤生态毒理研究、地下水修复纳米材料开发、复合污染土壤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矿山废弃地植被快速恢复、高浓度尾矿浆体远距离输送装备等领域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师资队伍水平:汇聚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人才、辽宁省攀登学者、辽宁特聘教授、“兴辽英才计划”领军及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和辽宁省优秀教师等为代表的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63人,9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26名。全职引进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海外高层次研究团队和美国国家制药作物研究中心教授团队两支,有力地支撑了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成效:建立了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获批环境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服务教育部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中英国际合作办学博士培养项目。近5年培养硕士研究生237名,博士研究生51名,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100%,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对本学科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10项。
科学研究成果:近5年,本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其他横纵向课题1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5150万元。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5项。
服务国家地方需求:依托学科技术优势,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生态环保需求,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地下水重点污染源调查评估工作,获得技术服务经费2770万元;研发场地地下水污染系列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河南新乡、黑龙江五大连池、四川成都、宁夏银川等地以及沈阳、辽阳、铁岭、阜新等省内城市;研发退化河岸带人工强化自然恢复技术,并在辽河全流域推广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矿山固体废弃物远程输送技术” 在首钢集团等数十家企业推广应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主持编制辽宁省17个地市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国内外影响:创办了中英合作博士培养项目;培养7名留学生,其中博士5人,硕士2人;主持中俄、中英、中美、中澳等国际交流活动;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领域著名国际期刊上;组织承办和协办中澳水论坛、美国地理学年会分会、中英资源与环境协会(UK-CARE)年会、辽宁省生命学会碳中和分会学术会议和系列论坛等。